1、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3、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4、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5、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0、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6、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8、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19、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2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2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6、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2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8、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2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3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3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43、假如没有劳动这个压舱的货物,任何风暴都会把生活之船翻掉。——司汤达
46、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奥斯特洛夫斯基
47、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萨迪
48、友情与事业代表着人生两大乐趣,而要想拥有这两大乐趣,一是要开朗,一是要勤劳。——罗兰
49、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谈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们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接起来。——海涅
50、爱劳动是共产主义道德主要成分之一。但只有在工人阶级获得胜利以后,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才不会是沉重而可耻的负担,而成为荣誉和英勇的事业。——加里宁
53、在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
58、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5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0、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
61、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62、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
6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4、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67、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68、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69、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知天下。
70、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71、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
72、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73、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
7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7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76、笨鸟先飞早入林,功夫不负苦心人。
77、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7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下。
80、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像火炬,能燃起智慧的火焰。
81、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
82、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83、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8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7、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88、幻想在漫长的生活征途中顺水行舟的人,他的终点在下游。只有敢于扬起风帆,顶恶浪的勇士,才能争到上游。
89、壮士冻死不卖剑,秀才饿死不卖书。
91、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92、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93、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95、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96、大海中深邃难测,但精卫敢填海;陆地上群山起伏,但愚公可移山;天空里云谲波诡,但女娲能补天。
97、人能读书,即为有福;我欲去谤,莫如无言。
98、死读书就像那蛀书虫一样,即便再辛苦,也是无益的。
99、处世莫如为善,传家唯有读书。
100、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勤奋意思是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一起来看看勤奋学习的名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___ 彭端淑 (清代学者)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之。── 荀况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况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 (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 刘向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 (清代文学家)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丘 (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学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周 (战国时代哲学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南宋诗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唐代诗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____ 解缙 (明代学者)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唐代书画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 (清代学者)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 (唐代诗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班固 (汉代史学家、文学家)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现代数学家)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现代数学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过矣。── 荀况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变何及。── 诸葛亮 (三国政治家、军事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明代学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饥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轲 (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李世民 (唐代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南宋名将)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增广贤文》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丘 (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文嘉 (明代画家)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 (明代画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增广贤文》
施惠勿记,受恩勿忘。── 中国谚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学者)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人)
嫉妒之心不可有,上进之心不可无。── 中国谚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唐代诗人)
决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有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法布尔 (法国昆虫学家)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作家)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是没有的',要是你真的弄到无法可想的地步,那只能说自己是笨蛋,是懒汉。── 爱迪生 (美国科学发明家)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知识不多,就是愚味;思维的习惯,不习惯就是粗鲁和蠢笨;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作家)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作家)
什么是天才? 终生努力, 便是天才。── 门捷列夫 (俄国化学家)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英国哲学家)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 勤劳一生,可得一生的长眠。── 达·芬奇 (意大利艺术家)
光阴给我们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 (美国科学发明家)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高尔基 (苏联作家)
2.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萧楚女
3.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巴金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6.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不韦
7.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弗·培根
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光。——刘向
9.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
10.要学习,甚至从自己的敌人那里去学习怎样做到明智、真实、谦逊,学习怎样避免自视过高,这总不会为时太晚的`。——卢棱
11.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笛卡尔
12.人的一生或许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过程,但无需在学校完成。——蒙田
13.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关于学习的名言《勤奋学习的名言》。——法布尔
14.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的所得的一切来造就己。——歌德
15.学习不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屠格涅夫
16.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列夫·托尔斯泰
17.决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你们自己的欢乐和今后你们工作所属社会的利益,去学习。——爱因斯坦
18.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萨迪
19.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泰戈尔
20.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22.如果你不去学习,你永远不会做任何事情,只会找别人来替你做。——马克·吐温
2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4.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