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帝

诸子百家经典语录

时间: 2023-03-13阅读: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下面是关于道家经典

道家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道家经典语录汇集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3、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天下有道,却走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3、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2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0、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3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32、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3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3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4、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45、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4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5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 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 临河而羡,不如归家织网。

◎ 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中华]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 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 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思想学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道家这样的明朝,一直到汉初才有了道家的名称。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道家讲究的是无为之治,顺其自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生命力。

道家思想的生命观点:

道家思想认为通过各种养生修炼可以达到长寿不死的效果,因此很多皇帝都非常迷信道士,秦始皇曾经几度修炼长生不死之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也曾经邀请丘处机道长研讨长生之术。

 

1、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4、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5、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7、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4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46、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47、 志士不饮盗泉之,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4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49、 山不厌高,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5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54、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5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57、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8、 忠言逆耳利于行,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6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1、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62、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6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