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都有事业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四十二章经》中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其意是说: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道才不会失去。佛曰:“度人自度”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耕云先生说:“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和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没有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菜根谭》中说:“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即使是在流金铄石、严霜杀物、阴霾翳空、洪涛倒海的时候,也依然不随境而迁。
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证严法师说:“才华横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须要有节制,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幸福。
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达摩大师说:“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
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
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佛陀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
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佛陀的格言》中说:“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以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
《阿含经》有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证严法师说:“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黄檗禅师有首诗:“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
古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了慈悲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有了恶性,就会无法突破自我。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
《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佛经译本》上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
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
净空老法师说:“凡夫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萨。”
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阴暗,看别人也是阴暗的。一个人应该时时保持内心光明,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净慧禅师说:“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佛家说“善有善报”,并非是唯心的因果报应之说。多行善事,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所以,人生在世,要乐于助人,要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慈爱是人类重要的美德,在众多重要的美德中,怜悯、同情、善良、慷慨、服务、忠诚、宽恕,这一切构成了慈爱的美德。爱是不希图回报的无私情怀,是宇宙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它对于爱者和被爱者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佛陀的格言》上说:“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在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做好事不要为求名,也不要为求功德,只有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付出与得到互为转化,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乐于付出,做慈善事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耕云先生说:“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你要救他的心,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详心,你就彻底地救了他。”
一个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变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们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拼搏。
更多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释迦牟尼佛《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如果你不能够单独,你的关系是假的,那只是一个避免单独的诡计,其它没有,而千千万万人就是这样在做,他们跟某人一起行动,他们握手,他们假装他们在爱,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唯一的问题是他们无法单独。
——奥修《般若心经》
唯一的避难所是智慧的完美或静心的完美,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任何一个成佛的人都是透过静心而成佛的。在静心里面避难,在空无里面避难。
——奥修《般若心经》
当你处于深刻的创造力之中,你是接近神的。神是创造者,如果你不是创造者,你将远离神。
——奥修《般若心经》
第一个爱就是爱你自己,然后其它的爱才随之而来。
——奥修《般若心经》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在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佛陀《四十二章经》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道而还.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苦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陀《四十二章经》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性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匆与色会会,色会即祸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
——佛陀《四十二章经》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四十二章经》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心经》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迦牟尼《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心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释迦牟尼《心经》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
只有人把他们伟大意识的机会转变成自我意识。人有意识,如果意识成长,他可以带给你可能的最大喜乐,但是如果某些事情弄错了,意识变质了,而变成自我意识,那么它就创造出地狱。
——奥修《般若心经》
当你内在的男人穿透你内在的女人,就会有一个会合,你变成完整的,你变成一体,然后一切对外的欲望就都消失了,在那个无欲里就是自由、就是涅盘。
——奥修《般若心经》
直到一个人真正去看他自己的那一天,整个存在就成道了。
——奥修《般若心经》
般若既不是一般所了解的知识,也不是一般所了解的智慧,它是一个内在的开花。不是透过经验,不是透过别人,不是透过生活以及生活的遭遇,而只是借着在完全宁静当中向内走,让已经隐藏在那里的东西爆发。
——奥修《般若心经》
神只知道一种语言——创造力的语言,所以,当你作曲,当你完全丧失在它里面,某种神圣的东西会开始从你的本性渗透出来,那就是创造的愉悦,那就是狂喜!
——奥修《般若心经》
要认出这个本性,你必须先走入歧途,你必须先深入世界的动荡,你必须先进入所有各种泥
——奥修《般若心经》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陀《四十二章经》
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陀《四十二章经》
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在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佛陀《四十二章经》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道而还.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苦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陀《四十二章经》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性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匆与色会会,色会即祸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
——佛陀《四十二章经》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四十二章经》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