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帝

松浦弥太郎经典语录

时间: 2023-03-13阅读:

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过只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黄河里饮,黄河再大,也只不过只能灌满自己的肚子。

几千年前,哲人先贤就已经教了我们生活智慧:过多的物质,与我们无益。

道理明明很简单,可是,人呐,始终是欲望的生物。买买买不用学都会,学会舍弃谈何容易

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极必反”的规律命题,当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到一定程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赘和混乱时,“断舍离”才流行了起来。

但一些真正成功人士,也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识地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了。

1845年,美国学者梭罗跑到瓦尔登湖边上,搭建了一个小木屋,独居了2年2个月。他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事实证明,越是成功的人,越追求简单的生活,越不会被物欲所控制

李嘉诚戴的表,一戴就十几年。一块西铁城表,市价1000港元。他的眼镜,也戴了十几年,曾因度数增加换过镜片,但没换过镜框。

乔布斯一生在信仰“少即是多”,当时三十岁不到的他,家居物品少得出奇。一张因斯坦的照片、一盏蒂芬妮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对于添加什么家具,每一件都是一个慎重的选择

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却是“极简主义”的忠实拥护者。拉开他的衣橱,一排浅灰色T恤和一排深灰色连帽衫。他上班,开的车是1.6万美金的本田,身上永远穿着灰色上衣搭牛仔裤,以至于员工都以为他每天都不换衣服。

这些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得到了我们羡慕的一切,恰恰一生都在做减法,他们的人生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物欲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欲所捆绑。

约书亚·贝克尔,一位美国的高富帅。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他是多么成功:拿6位数的薪水,掌管150家店铺;有一个美丽妻子,22岁就买豪宅名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毫无克制。

但是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幸福。

逢年过节他买的礼物准时到达母亲手中,然而错过了母亲最后离别,含恨一生;他买了很多奢华的礼物给妻子和儿子,然而没有给他们最想要的陪伴家庭面临危机。

他觉得,是无止境的物欲让生活变得混乱,自己迷失其中,偏偏忘记了最珍贵的东西。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清理杂乱的思绪,同时清理家里的东西。

他舍掉昂贵的衣服多余的器物。最后,家里90%的物品都被清理掉了,只剩下288件物品,成为生活必需品。他有了大把的时间开始把生活过得从容。他慢悠悠地做一顿美食,和朋友喝一次下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

重新审视生活,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的意识变得十分清晰。

他小时候相当一名作家,却一直没时间拿起笔。现在他终于付诸行动,两年后真的成了一名畅销作家。

瑞恩,约书亚的老友,从高管位置上被辞退后,郁郁寡欢。受到了约书亚的感染,他决定21天内过上极简生活。

整整花了八小时,两个人清空了家里的壁橱,把东西全部打包进几个大箱子中。之后的每一天,瑞恩每天从箱子里拿出需要用的物品。21天结束,还在箱子的东西就是需要舍弃的。

第一天拿出的是床单洗漱用具等必需品,之后是一些衣物。一个星期后,他发现大部分东西还在箱子里,等到第11天时,瑞恩没有再拿出任何东西。三个星期后,瑞恩有80%的东西没有被解开,它们被出售、捐赠或扔进了垃圾桶。

瑞恩带着剩下的20%,搬进新家,开启了全新生活。最让他快乐事情是:三明治、乌龟,以及温蒂的咖啡

他说,我竟然第一次感觉到了富有

舍弃了物质的杂乱和过度负荷,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他们决定把这种“幸福的秘诀”传递给全世界。于是,TheMinimalists(极简生活网站)诞生了。

“我们丢弃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约书亚和瑞恩倡导的极简主义,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到全世界,更多的人从物欲中解放了出来,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回到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身上,得到的还不够多,我们在努力做加法。但要想幸福,我们更应该学会做减法。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号称“扔东西狂魔”。

不常穿的衣服,扔!

沙发太占地方,扔!

浴巾可以用两条毛巾代替,扔!

洗菜盆完全可以用大碗代替,扔!

毕业相册,以后想看时再和同学借吧,扔!

结婚戒指,还要订婚戒指干嘛,扔!

但是,原来的麻衣和她家人一样,是个囤积狂魔。

连没水了的笔都要放回抽屉里,觉得它有不可复制回忆。家里乱得连书包都找不到,客人来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直到失恋后,麻衣看到前男友的东西就心烦,见到一件仍一件,结果越扔越爽,于是走上了“扔东西变态”的道路

特别在经历一场大地震之时,在满屋杂物里连个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说了一句话让我颇有感触,她说:

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性命。

生活中的囤积虽然不至于让我们断送性命,但着实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多的物欲会让人的内心混乱,同样,多余的东西越多,重要的物品越会被淹没。

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整理衣橱的衣服,可是,真正常穿的就那么几件,对于懒得整理的人来说,为了一件衣服,还得整天翻箱倒柜地找,找不到时最是抓狂。东西找到了,时间浪费了,心情也坏过了。

麻衣躺在地板上,房间几乎空无一物,那是画面让人感到身心放空,舒适、安逸

我们不必像她做得那么极致,只是无用之物,该舍就舍,该扔就扔。更重要的是“断”,买买买时一定要hold住。

松浦弥太郎说过:

日夜陪伴自己的物品,其实是最可靠、最亲近、最不会说谎的朋友。

我对物的选择慎之又慎,要么不买,要买就买好物。因为我觉得,有的东西可能要陪伴我一生。对于家里历经年代的物品,我总是心存感激和敬畏

人们都希望住上大房子,宽敞、自在。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买买买,囤囤囤,然后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扔,让过多的物品,挤压自己的生存空间

曾经的我,也有严重的囤积病,总觉得很多东西都带有“不可复制”的回忆。

当年大学毕业清理宿舍时,我震惊了:为什么到离开的时候,才惊觉,我居然和一大堆“垃圾”一起生活了四年!

几乎没穿过但又舍不得丢掉的衣物,一年都没用过两次的某些护肤品,估计一辈子都不会穿到的鞋子,再也不可能会背的包包,平时没用到的电脑包,不读的书本,一堆旅游纪念品和别人送的小意……

这些东西,在我的生活总使用率几乎为零,它们和垃圾有什么区别!可是,就是这些垃圾占据了我60%以上的空间!

大学宿舍空间本来就比较局促,上床下桌,两大柜,一抽屉,所以我经常整理东西,永远整不完。但每天早上依然匆匆忙忙地找衣服,每天屈身坐在书桌前,包围在一堆杂物中,每天都使用的电脑,却只占了很小的一席地。

不是空间太小,是多余的东西太多!

毕业后,刚好是房价飞涨的一年。北上广深,一个卫生间都可望不可即的感觉。

身在房地产行业,我深深感到“一平米”的空间有多贵。开发商们费尽心思,做出使用率高的户型,越小的户型越受刚需市场欢迎。在深圳楼市疯狂之时,甚至出现过“鸽子笼”小公寓。

家居装修打出把收纳做到极致的口号,榻榻米、隐藏壁橱,无所不用其极。看起来巧妙极致地利用了空间,但收纳柜依然占据了空间,屋子变得更加压抑。比起我囤积的物品,这些收纳柜本身就不便宜,一线城市里的生存空间更是代价昂贵。

从此,我彻底戒掉了囤积了的习惯,在买东西的“量”上严格要求自己。我时刻提醒自己:比那些“总有一天会用到”的物品,我每天生活的生存空间更加弥足珍贵。

占据我们时间、空间的何止是物品,占据我们内心的何止是自己的物欲,在这个时代,对我们造成干扰的是大量的网络信息。

薛忆沩,一个特立独行的中国作家。他不想生活在体制中,束缚了自己的自由,于是游离于中国文学界的边缘,坚持孤独地创作。他一生不断地将自己的生活简化,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

他搬到了迷人的双语城市蒙特利尔,在地球的另一侧。每天用步行、跑步代替机动车辆,坚持着有规律、健康生活方式。学工科的他,刻意远离手机微信社交工具,不愿意在泛滥的信息耗费时间,也坚持净化自己的社交圈

在加拿大十五年的生活中,他在饭局上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他远离网络泛滥信息和无效社交的叨扰,潜心修炼,同时冷峻地审视着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出租车司机》,把“无根”的深圳人的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空巢》,一部反映现实之痛的小说作品,在国内反响巨大。

薛忆沩把生活过到了“简”的极致,把时间奢侈地留给自己喜欢的事物。我们也没必要做得这么极致,但是在生活中,无论是物还是人,该取该舍,实在值得反思

“舍不得”,只会让你更加“不得”。有舍有得,越懂得放下的人,得到的越多。处理掉不重要的东西,才能还自己一片清净之地。

学会给生活做减法,至少可以从以下20项小事做起。

1.多年没穿的衣物、鞋子

2.已经不讨你欢心的包包,廉价的腰带

3.过期的护肤品化妆品,“总有一天会用到”的护肤品化妆品

4.不想用又舍不得扔的试用装小样

5.不想再看也没珍藏价值的读物

6.废弃的风扇、手机、电脑等电器,坏掉的家具

7.没用的数据线等各种线,坏的充电器

8.不穿的袜子、内衣内裤,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戴的围巾、帽子

9.无用的名片、优惠券、小票、单据、电影票根

10.廉价的首饰,不想再戴的首饰

11.囤积过多的一次性购物袋,坏掉的旅行箱

12.无价值的纪念品,不喜欢的礼物

13.没用的本子和笔

14.过期的药品

15.不再用的旧厨具,两年都没用完的调味料

16.包完一次礼物剩下的包装纸

17.一年内都没用到的小物品

18.手机里不好用的APP

19.不喜欢的公众号

20.无效社交(饭局、聚会)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唯有拥有黑暗中也能一个人毅然决然行走坚强,才能与擦身而过的他人构建深刻的关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认真地看待每段关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只要想著今日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能带给自己某些启示老师,你便不会再去计较对方的服装或外貌,性格是好是坏,因为从温柔的人身上我们学得到东西,从心眼坏的人身上,也有东西可学。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要做到不与人争战,最重要的是要仔细听对方说话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愈是忙碌的时候,愈应该认清真正重要的事是什么,养成确认优先顺位的习惯,否则事态会渐渐演变成可怕的局面。「苟且」的次数逐渐累积,一点一点地侵蚀你的生活,不知不觉间你的世界就全变了样。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一个人独处,並不是只丢下一切躲起来,而是要回到最纯粹的自己。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如果注意到某人有话想说,若无其事地为对方製造机会吧。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给对方留退路或变通的余地是缓冲软垫,不只能够解救对方,有一天还能回过头来帮助自己。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如果只是像这样一味等待,只知要求,那你什么都得不到。你必须自己先付出,回馈必然到来。「可是我没有足以教人的本事」,不用去烦恼这件事,因为不管是谁一定都有可以传授给别人的东西。你要做的,只是要先找到那是什么。即使不懂什么人生智慧,可是你知道要如何逗人笑,安抚人心,那就这么去做吧。所有的事都虚心、奋力去做,展现你纯洁真诚的心。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愈是艰困的处境,就愈应该设计一些让自己开心的巧思。不管是公事或日常生活,只要有好奇心,都能度过难关。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如果想要仔细地度过长长的人生,那就先从仔细地度过今天的此时此刻做起。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有时候,想做的事全都不易完成,以致明日复明日。这也没关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比起随波逐流,我更想以自己的节奏度过一天。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寻常小事也仔细做好,就成了特别的事。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要改掉苟且行事的毛病,最好暂停一下手边的事。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喜欢的书,请试著多读几遍。每次重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如果能有一段短暂时间,可以赤裸裸地当回什么也不是的自己,人就有机会找回自我,喘一口气。並自此获取与人认真交往力量,能够尽全力与人交流。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要给家人、朋友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建议时,必须秉持与之相应的觉悟热情。我希望给别人建议时,都能严肃以待,而我的能力有限,所以我才无法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以轻率的态度给予建议,不过只是不诚实的温柔。没有脊柱、软趴趴的温柔,嘴巴上说起来虽然好听,可是並不会长久。遇到别人找你商量恋爱或工作的烦恼时,如果你不先考量自己的负荷能力以及与对方的关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就算小事也要记下,因为人是健忘的动物。就连自己想做的事、好玩的事,如果不做成清单也会忘记。清单做好之后,先从容易完成的事做起。如果没完成,那就留待明天。明天没做,就再延到隔天。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人际关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我还是深信书信能够传达心意,更何况,我自己最喜欢收到信了。那些以年分区分装相收藏的信,是我的宝物。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人难免会受到周遭事物影响,但我希望自己做每件事的动机都是自发的,与自己有关的事都能自己掌控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在我的认知里,「为了获得知识而翻开书本,不是阅读,而是念书。」所以,请试著以更轻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在人前人后都做到彬彬有礼,是极为困难的事,但这也是件美丽至极的事。如果每一个人的举止都能做到彬彬有礼,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公共规范的存在。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如果是仅只一次的关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要软化自己的心,就先将「绝对」、「普通」等词列为禁句吧。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要每天用心地过,你必须製造一个契机,让你能够回想起那一天有多重要。一件小事也没关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不管是旅行的途中,还是阅读的时候,人都是脱离现实沉浸在孤独中,就算只有短暂的瞬间,可以处在全然独处的状态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受到亲切的对待不必报答对方,你可以将那份恩情回报在其他人身上。

——松浦弥太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我们一直忽略了——原来日常生活,才是我们一生最尊贵的工作。

01

王诺诺在知乎上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乘飞机,旁边坐一女孩

穿着丝袜筒裙高跟鞋

一张脸描画得极为精致

王诺诺觉得这女孩脑子有病:“要飞8个小时,我都恨不得穿睡裤上去,她竟然带全妆。”

但飞机进入平流层后,

那女孩脱下高跟鞋,换了双棉拖鞋。

接着掏出一个大号化妆包,

将卸妆水、面膜、眼罩等一字排开,

然后去厕所将妆容卸了个干干净净。

吃完饭后,她又敷了一个补水面膜,

然后戴上眼罩,安安静静地睡了。

还有一个小时就抵达目的地了,

那女孩便又去了一趟厕所,

回来时妆已画好,神采奕奕。

看着她如此娴熟的流程,王诺诺心里想:“她应该在大公司上班吧,因为工作需要而出差成性。”

飞机入港,停稳。

那女孩拿出手机,贴面说:“妈,我一会儿就到家了。”

此话一出,王诺诺被震撼得五体投地:

“忽然觉得她好会生活。”

02

王诺诺为何会被震撼得五体投地?

其实她跟我们大多数人有着一样的心理

“又不是上班又不是应酬,

日常生活嘛,凑合凑合就得了。”

作家艾小羊讲过一件趣事:

她买了一条日和手帖围裙,300块。

粗棉布材质,越洗越软,越洗越柔。

闺蜜见了这条围裙后爱不释手,

但得知价格后,说:“太奢侈了。”

艾小羊说:“你上月才花一万买了个包。”

闺蜜立解释:

“买这个包是有用的,你拎着它,

感觉自己就是个成功女人

拎着这包碰到高帅富时,你不怯场;

拎着这包去谈业务,你的可信度高。

你买这么贵的围裙,能穿出去吗?能谈业务吗?

只是在家用而已,哪里需要这么好。”

看见没,这就是我们的“共病”——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对待生活十分敷衍

03

我们最善于敷衍生活。

对于敷衍生活,我们有两种拿手方法。

第一种是:“凑合凑合就得了。”

几年前,和同事一起出差香港,

看上一套睡衣,很是喜欢。

虽然有点小贵,但还是果断买了。

同事说:“不就睡个觉吗,哪里用得着这么讲究,我从小到大没穿过睡衣,不还是过了。”

我问:“那你穿什么睡觉?”

同事答:“旧T恤、旧短裤啊!”

我们就喜欢这么“凑合凑合得了”:

“毛巾用坏了,凑合凑合得了。”

“牙刷用毛了,凑合凑合得了。”

…………

我们不但善于凑合,

还喜欢用否定别人来寻求安慰

王石登山,我们不是敬佩,而是否定:

“上去干嘛,上去你也得下来。”

“珠峰上的风景,画册上也有。”

我们习惯了接受并臣服于凑合的生活,

并把自己的无奈之举当成崇高。

于是终于,我们凑合着过完了这一生。

04

第二种敷衍是:“等我有××后”。

“等我考试完了,再好好品尝那款美食。”

“等我挣了这笔,我就带儿子去迪士尼。”

“等我有钱了,我也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总喜欢把享受生活推到“等我有××”后,

可等到那一天就能享受生活了吗?

我表兄于宽喜欢说一句话:“先后甜。”

他贷款买了房子后,

节俭得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经常到菜市场买最便宜的烂菜。

我说:“凭你的收入,不至于吧!”

他答:“还完房贷,再好好享受生活。”

去年,他的房贷终于还完了。

但他,依然在菜市场买最便宜的烂菜。

我说:“你不是说还完房贷就好好享受吗?”

他笑着说:“再熬十年,给两孩子再买一套。”

委屈自己的时间长了,委屈就成了一种习惯。

有句哲言说: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05

我们就这样“凑合着”和“等待着”,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我们还发明了一套价值体系,来肯定自己的生活。

“过日子不都是这样吗?”

“大家都这样,我这还算好的了。”

“我只是想过日子,也没多大要求。”

但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一个问题:我们每天在城市间奔波,这么努力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好好享受生活吗?

但现在我们只记得努力工作,却忘了好好生活了。

起床将就对付一顿,上班;

午饭将就对付一顿,再上班;

回家,晚饭再将就对付一顿;

然后刷手机刷到凌晨才睡觉。

如果我问你:“这就是你人生在世的最后一天,你愿意这样度过吗?”

你一定会跳起来说:“我当然不愿意。”

但问题是——你现在每一天不都这样度过吗?

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件大事:人生最重要的事业,是好好生活。

正如生活大师松浦弥太郎所言:日常生活是一份尊贵的工作。

06

松浦弥太郎,是公认的日本最会生活的人。

30岁之前,松浦人生理念是“努力工作”,

30岁之后,他的人生理念转变为“好好生活”,

但一直寻求“好好生活”的他,

却一直都难以“好好的生活”。

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直到40岁,他终于想清楚了一件事情:生活=工作。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理念:日常生活是一份尊贵的.工作。

他开始把日常生活当成一份工作来规划

早上五点起床,慢跑一小时。

回来后洗个澡,做早餐

然后一边看新闻一边吃早餐。

早上9点上班。

下午5点半必须准时下班。

周末绝不可以加班

每个工作日要参加两次茶歇。

安排时间陪孩子,和朋友喝茶

坚持一周买一次花。

坚持两周剪一次头发。

坚持每个季度出去旅行一次。

坚持一年四个季节里,有四次不可错过的享受当季美食的机会。

…………

把生活当成一份尊贵的工作来规划后,

松浦居然就真的找到了“好好的生活”:“我从来没发现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他的这个人生理念影响了很多日本人:

“松浦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日常生活才是我们一生最尊重的工作。”

07

拾遗最近来了一名新员工

刚毕业没多久,没买房,

就租了一套80年代的老房子。

然后她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

给斑驳的墙刷上一层层白灰,

给旧家具涂上环保的新油漆,

用麻绳把油画挂在房间墙上,

搬回一盆盆各式各样的花草,

…………

在她一番改造下,那个颓败残破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极具文艺范的“新房子”。

有人说:“你也不嫌麻烦。”

她说:“好的生活,从来就不能怕麻烦。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很多人肯定会问:把日常生活当成一份工作来规划,是不是太麻烦了?

但松浦说:“事物所有的滋味优点乐趣,全是从麻烦的事情上孕育而生的。”

“做菜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要花工夫的一道道工序。”

“茶道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要花工夫的一道道工序。”

…………

“正因为你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所以享受起来才有特别的满足感。”

米兰·昆德拉说:“麻烦的事情里头,隐藏着真正的乐趣。”

热爱生活的人,从不嫌生活麻烦。

那些生活品质很高的人,没有一个是怕麻烦的人。

那些能把一辈子过成几辈子的人,没有一个是怕麻烦的人。

怕麻烦的人,不可能拥有好生活。

08

几年前,去拜访一位朋友。

她不在家,出门旅行去了。

但她在门口花圃墙上贴了一句话:

“如果你来访,我不在,

请和我的花儿坐一会儿吧,

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

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看着这句话,心里仿佛清风拂过,

我坐下来,真的细细欣赏起那些花儿来。

这位朋友,以前聚会时,给大家出过一道谜语:

“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大家都说:这是一面镜子

但她笑着说:这是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你怎样对它,它就怎样对你。

那些把日常生活当成尊贵工作的人,

“这份工作”一定不会亏待他。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