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不乏名言,最为经典的十句有是哪些呢?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0.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无阿弥陀佛,Namo”mitābhāyabuddhāya又,Namo”mitayusbuddhāya,又作南无阿弥陀佛陀耶,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指“归命”的意思,即“归依阿弥陀佛”,意指“归命无量寿觉”,又作六字名号,为净土宗佛号。念该六字名号,愿生西方净土,最初称名是便于观想,为专注思惟。后昙鸾、道绰至善导等开始提倡为念佛往生,而主张他力念佛。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为《般舟三昧经》,由支娄迦谶于东汉时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该经描述了通过观想或念诵佛名,而使十方诸佛特别是阿弥陀佛现前的法门要义。
《阿弥陀经》由鸠摩罗什翻译。该经用简洁华丽的笔法描绘净土世界的清净庄严,并有持名念佛的法门。现存唐玄奘的重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与《阿弥 陀经》类似的短篇佛经尚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简称《鼓音声经》,译者不详。该经也是释迦解说阿弥陀佛功德之作,但有两点特色:一为经中记载的阿 弥陀佛父母之名;二为经内含的“鼓音声王大陀罗尼”。《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系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目的在于指导净土修行者对极乐世界进行观想,其中 十六种观门中的最后三种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状况。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经,介绍阿弥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许的本愿。该经有众多译本,现存的有东汉、孙吴、曹魏、唐朝、宋朝译出的五种 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译本被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则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而不同时期也有不同人作出努力,尝试把这几个译本会 集起来,形成一综合的会集本。现代较流行的会集本是民国夏莲居所撰,得到净空法师的推崇而传播。
密教的《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里,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与仪轨结合在一起。
扩展阅读:五百罗汉之金首尊者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1、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2、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5、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6、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7、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
8、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9、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10、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11、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12、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13、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14、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15、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16、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17、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18、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19、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20、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21、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2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