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帝

自私的基因经典语录

时间: 2023-03-13阅读:

语言接触的最重要方面是使用、融合及形成“混合语言”。(杨永和,2010)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频繁,而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在汉语的词汇和词组中,夹杂着英语的语码混用(code-mixing)现象。语码混用是涉及社会文化认知理、交际目的、特定语境等多种因素的语言行为,也是一种与语用意图、目的密切相关的交际策略,因此研究视角应是“宏观的”,而且还应是“多维的”。(冉永平,2006)模因理论是今年来语言学者们研究和热烈讨论的一种新的理论,其复制和传播的特点为我们重新阐释语码混用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本质是试图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文化传承性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1976 年,牛津大学著名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撰写《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信息单位——模因,他认为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模因的复制和传播(Dawkins,1976)。后来Dawkin 的学生 Blackmore 在专著The Meme Machine 一书中发展了这个理论,进一步将模因论引入语言进化研究领域。Blackmore指出 :“当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出现,在它引导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的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时它才具有模因性(Blackmore,1999)。”

在国内,何自然、何琳发表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中开创了模因理论在中国语言研究与教学应用的先河(何自然、何雪林,2003)。随后,陈琳霞、何自然明确提出了语言模因论,用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分析语言的发展(陈琳霞、何自然,2006)。自此,模因论在我国被广泛运用于翻译、语言教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

2 语言模因作用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现象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产生和发展折射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大学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扎根于学生群体中的特殊语言,指的是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区域内,在某一段特殊的时期内能被大学生接受并广泛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传播的语言形式。它的时尚性、时效性、幽默性、独特性和高频性等特征,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在当下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下的综合产物。通过这些大学校园流行语我们能察觉到其背后隐藏的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处世哲学

(1)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现象的分类

①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词汇

学习毋庸置疑是大学生们的首要任务,因此关于学习的语码混用的流行语也就比较多。大学生们试图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言语交流方式,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舒缓内心的学习压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并且幽默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 :考GRE、考TOEFL、考CET、课本好rich、download 学习资源毕业 paper 等与考试、学习相关的词汇。

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词汇

这类词汇大多反映了学生的休闲娱乐生活和情生活。例如 :上QQ、打dota、电脑down了、摆个pose、开party、漂亮 mm、call 我、恋爱 ing、who 怕 who、I 服了 U、发email 等。这类词汇简洁、幽默的鲜明特点,能形象生动地拉近大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增进他们的同窗情谊。

③与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相关的词汇

多为反映大学生遇到困难所需排遣的情绪和对于他人的一些观点的表达。如 :小case啦、一切OK、这个漂亮MM好in啊、心情好low啊、我要跟你PK、好BT、hold住等。

(2)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现象的成因分析

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原因和流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社会的大环境对校园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与其关系尤为密切。它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具备了流行自身的基本特征。

①IT产业和互联网的影响近年来随着IT产业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变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交流对话的简单快捷的特点,使得一些汉英语码混用的词汇作为校园流行语被他人所效仿。

②时尚媒体的影响如今,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时尚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这些时尚媒体的忠实粉丝,大学生们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广告语言、小品

③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在当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这类由学生所创造的新奇的、独特的汉英语码混用词汇或句式,从语言结构来看均不符合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而它能变成一种模因被广泛运用,恰恰体现了大学生们追求时尚和富于创造力的心理特点。

(3)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现象的影响语码混用产生的原因繁多,模因的即时性、时髦性、复制性的特性促进了语码混用的产生。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现象体现了大学生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也符合这一年轻群体的求新心态,这样的汉英语码混用将会有更多的忠实受体,得以不断的传播和复制。从模因论这个观点来看,英语之所以能被夹杂到汉语这种语言当中并产生汉英语码混用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具有强势的文化模因能为当代大学生们所接受,并成为了汉英语码混用这种强势文化模因传播的动力。显而易见,汉英语码混用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强大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们、了解它们、分析它们,来实现这种复制性强、生命旺盛的'语言模因在现代汉语中的有效、有益的存在。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与时俱进,语码混用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现象。它的简洁、形象、开放、随意等特点,使得中国人尤其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容易从心理上对其产生认同与青睐,使用并创造出大量有效的汉英语码混用模因,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这些富于青春朝气、充满幽默气息的语言,传递着他们的情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情感释放,既体现了大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又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模因,客观存在的文化进步因子,它的产生和传播,决定了一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为文化中最重要的模因,语言和文字时常受模因的驱动并不断发展和更新,变成新的模因进行传播复制。大学校园的环境中有符合模因条件的汉英语码混用的语言因子,大学校园也能提供为此模因的形成所需要的整个过程。作为典型的模因效应,汉英语码混用是模因在校园文化间传播的特殊产物。在当今这个包容开放的文化范畴里,任何文化永葆青春的秘诀就是不应再有文化界限。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这种复制性强、生命旺盛的语言模因,汉英语码混用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也必将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婚姻与爱情,带有极大偶然性。爱情是年轻人的游戏,是在心智还不成熟时的自然选择,选对择错,看似随机,但却带有极大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相同价值观的人,才会走到一起,直觉让你接受你期待的人。

●“适者生存”被广泛地认为是对自然选择过程的高度概括。然而,实际上这种提法引起若干错误理解。首先,生存本身并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自然选择造就了鲑和一年生植物这样的生物,它们只繁殖一次就死去。生存增加适合度(fitness),也只在它增加生存以后的繁殖时才得以体现。带有能够增加生命期中繁殖力的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挑选、保留,即令它会使寿命缩短。相反,降低生命期中繁殖率的基因,肯定地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即令它能使个体的生存期延长。 ----《我们为什么生病》

●“自然选择,前进四!”————章北 ----刘慈欣《三体

●人毕竟只是一种动物,动物的任何品质都具有特定的求存意义,而且惟其有利于求存,这些品质才能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被保留或发扬,尽管高尚的人类总想对这些生物禀赋给出其道德等级的划分,其矫情之状足以令鼠辈作呕。 ----王东岳《知鱼之乐,物演通论,递弱代偿原理》

●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尽管能提供优越的物质享受,却无法安慰我们的急躁与空虚。即使经过了400代人的定居生活,我们仍未忘记这一点。前路迢迢,轻声召唤,就如同一首几乎被遗忘童年歌谣。地平线以外的光怪陆离,总是被我们染上一层浪漫的色彩。 作为成功的物种,我怀疑,这种心声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它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深深地植入在我们体内。长夏,暖冬,丰收,富足,这些都不足以永恒。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团体,乃至我们这个物种,可能都要归功于我们中少数不安分的个体,处于一种不容易被表达或理解的渴望,不断迈向未知的新世界。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在小说《白鲸(Moby Dick)》中,曾代表全体漫游者宣告:“来自远方的诱惑一直在折磨着 ----《漫游者》

●基因的定义是: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部分,它能够作为自然选择的单位对连续若干代起作用。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跃变性物种形成很有可能产生具有极端特征的怪物。饶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怪物被称为“好希望怪物”(hopeful monster)。虽然其生存与否可能由自然选择来决定,但对好希望怪物的起源和发展趋势的本质性约束却并不能套用自然选择模型来解释。它的出现是自身遗传继承下来的个体发生机制的结果。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 Me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 only."

—— 东方延续所设定的 “ 自然选择 ” 号的口令,其缩写就 是Marlboro ( 万宝路 , 世界最畅销香烟品牌 ) 。 “ 男人会因为浪漫记住爱情 ” 即万宝路的含义。 ----刘慈欣《黑暗森林》

●人自身尚有许多未知,例如:本能是否可以被“理性认识?在多大程度上认识?人的“短视”是本能的一部分,它符合自然选择,但短视也可能会导致绝灭,先知也不担保你活下来。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寻找理性最优的行为,那只是特例的一种。当人们的行为是理性可以认识的,也可以由理性的框架来描述,那么人类将逐渐形成一个足够复杂的体系,不影响生存的变异将会继续存在直到它影响了生存,体系会自发产生“有序”或者自发毁灭,而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自然,或者神,是一个不在乎其内容的系统,人类未必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

●进化论的7块拼图。地质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退化的结构、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以上证明物种的可变。尔萨斯人口论,启发了物种演变的动力,即自然选择。 ----布斯克斯《进化思维:达尔文对我们世界观的影响》

●假如所有的女人都往脸上涂脂抹粉,想像一下,就不能再有自然选择这一说了。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物种的丑化。你不会愿意让此事发生的,是吧? ----玛琳娜·柳薇卡《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如前所述,经自然选择起来的连绵不断的单元基因突变,是种系渐变论的基础。而今新的理论可以解释时断时续的、呈跳跃式的进化现象。边缘隔离种群只需几个世代的时间就能导致物种形成所需的重大染色体变化。因此,物种的形成可能更依赖于基因调节和重排,而不像种系渐变论所认为的依赖于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而且重大表型变化可能是由调节性基因定时作用的变化引起的,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鹿角带来的弊端,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长得越大,就会有越多的捕食者垂涎。对于拥有华丽鹿角的动物种群,这样的自然选择限制,会伴随着该群体体质的下降,除非存在一种敬畏这些物种的捕猎策略,既遵从演化法则,又不与性选择背道而驰。 ----《演化》

●与种系渐变论(认为适应性自然选择对随机点突变起关键调控作用)相反,上述间断平衡理论所提出的跃变性物种起源不是适应性的。隔离种群繁衍伴随大量快速跃变性基因突变发生在先,而并非自然选择适应的结果。古尔德甚至争辩道,尽管跃变性物种形成也为随后的自然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这两种理论实在是大相径庭的。种系渐变论认为,点突变导致局部种群拥有变异遗传因子,这个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极其缓慢的,通过自然选择而呈适应性的。而间断平衡理论则认为,跃变性的新物种形成是不连续和非适应性的,自然选择只是起了辅助性的作用。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我们都是自然选择的,可我不是你选择的。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