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2、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3、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4、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5、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6、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7、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8、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9、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10、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11、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12、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13、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14、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15、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16、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7、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18、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19、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20、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21、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22、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
23、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
24、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25、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
26、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27、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
28、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29、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30、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
31、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32、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33、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34、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35、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36、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37、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38、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39、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0、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41、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42、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43、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44、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45、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46、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47、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48、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49、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50、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1、【人心与佛性】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2、【爱心是福种】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3、【保护心念】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不毁谤同道】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5、【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7、【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8、【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则
9、【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
10、【何谓功德无量?】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1、【化瞋恨为爱】佛陀一再教诫我们:要好好调节自心,把瞋恨、怨嫌之心转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宽恕别人,发挥爱念。
12、【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13、【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4、【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5、【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16、【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17、【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啟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18、【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19、【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20、【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21、【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22、【如何成就道业】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23、【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24、【四重德行】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25、【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26、【无条件地奉献】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27、【心贼害人害己】极凶大恶,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28、【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29、【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30、【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31、【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32、【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33、【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34、【用慈施悲】把贪念转为满足,把满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满足,还可发挥「用慈施悲」的爱心。
35、【用佛心看人】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36、【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37、【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38、【真菩萨】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39、【真善无贪】人之所以虚偽,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40、【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41、【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42、【真正的洒脱】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43、【众生与人生】人若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众生」才需要「佛」救济,「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44、【重业轻受】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45、【注重礼仪】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最至真最美的形态。
46、【自杀的罪业】自杀所犯的罪有三:一、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二、造自杀罪业。三、犯遗弃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47、【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48、【宝藏的琢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宝藏,与佛陀无异。只是佛陀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了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物。
49、【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50、【别让良知睡着了】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 11、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8、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4、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6、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8、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9、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2、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4、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7、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8、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2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30、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1、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3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3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34、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35、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 21、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3、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4、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5、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6、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7、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8、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9、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10、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1、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12、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4、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5、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6、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17、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18、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9、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2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21、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22、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23、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24、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5、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26、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7、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8、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29、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31、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32、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3、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34、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35、一切皆为虚幻。
36、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7、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8、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9、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40、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41、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4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43、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44、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45、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46、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47、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48、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9、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50、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51、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52、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5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54、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55、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5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7、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58、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59、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60、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61、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62、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63、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64、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65、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66、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67、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68、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69、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70、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7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72、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73、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75、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76、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77、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78、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79、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80、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81、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82、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83、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84、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85、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86、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87、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89、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90、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91、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9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93、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94、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9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97、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98、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9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100、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