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11、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1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8、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2、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3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4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4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4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4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5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53、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4、见侮而不斗,辱也。
55、多行不义必自毙。
56、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5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60、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6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6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6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6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6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6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6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7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7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7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7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7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8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8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83、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8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8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8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8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8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9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1、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9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9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96、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9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9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9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0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0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10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0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0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0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0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0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0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朱熹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四书集注》
6、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7、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熹《朱子语类》
8、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熹《朱子全书》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
1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11、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1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4、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
15、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朱熹《范纯仁语》
16、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17、蹉跎莫谴韶光老。朱熹《四时读书乐》
1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20、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近思录》
21、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2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3、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朱熹
24、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25、心统性情者也。朱熹《近思录》
26、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书集注》
27、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28、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2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3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1、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32、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33、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朱熹
34、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35、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朱熹
36、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37、慎勿谈人之过,切勿矜己之长。朱熹
38、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39、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40、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41、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朱熹
42、礼即理也。朱熹
43、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44、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45、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近思录》
46、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47、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48、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50、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朱熹
51、为学读书,须是耐烦。朱熹
5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
53、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朱熹
54、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论语集注》
55、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
56、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57、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58、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59、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60、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61、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62、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朱子家训》
63、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64、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65、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66、天下事,坏于懒于私朱熹
67、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
68、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
6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70、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朱熹
71、人之操履无若诚实。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72、志者诗之本也朱熹
73、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朱熹
74、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朱熹
75、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76、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朱熹
77、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78、心平则气自和。朱熹
79、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80、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81、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朱熹
82、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开也朱熹
83、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84、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朱熹
85、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86、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87、四书五经之所以能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治国齐家、交往相处的`法则。论语的仁者爱人宣扬的是忠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的是坚韧;诗经教会人们感受和抒发;尚书教会人们开拓和创新礼记是人际关系的准绳;春秋是治理国家的法宝朱熹《四书五经》
88、年份: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朱熹《四书五经》
89、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朱熹《论语集注》
90、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朱熹
9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92、志大量小无勋业可为朱熹
93、俱收并蓄,待用无遗朱熹
94、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朱熹《劝学文》
9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96、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97、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朱熹
98、真正的中庸是在追求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就是要淡泊名利,客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说的是做到至诚,那么就可以做到见微知著,可前知祸福。朱熹《四书五经》
99、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道德素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秦汉儒学偏重为政治民小学教人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教人如何为人大学诚意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修身在正其心朱熹《四书五经》
100、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朱熹《茶坂》
101、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才会有地位,才会受到众多家庭成员甚至社会成员的尊重与爱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朱熹《四书五经》
10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103、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8、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
9、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孔子《论语》
10、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14、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16、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18、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0、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2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22、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2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5、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易经》
2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3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楚辞》
3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3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易经》
33、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3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3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3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3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3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39、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
4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4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4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4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4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4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49、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5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经》
5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52、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3、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5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扩展:
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然后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然后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然后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然后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常识》国学简介:国学以学科分,然后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然后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然后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