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帝

藤野先生爱国语录

时间: 2023-03-13阅读:

一、说教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频繁跟换篇目的语文教科书里,能一而再、再而三被保留的,便是名篇中的名篇,鲁迅的《藤野先生》便是这样的经典。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融入自己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还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历程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3,情感目标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培养自己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所以我设计的本课重点为:。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难点为: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设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个课时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第二课时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并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议论抒情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包含感情。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情感之中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六学法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听一段故事

1多媒体播放小提琴曲《思念教师饱含情感的讲述:

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为什么在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再配以《思念》,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2、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疑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说一些感受

1说一说藤野先生

鲁迅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放心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让学生以“从------------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这样的句型说话,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说一说鲁迅先生

怀念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一条明线,本文还有另外的一条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人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的弃医从文,都是围绕着这条内在线索,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这两条线索,体会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秩序井然,为了让学生把握还双线的脉络。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你能不能读出字里行间鲁迅流露出的情感呢?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文字

2文章这篇课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却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从这些文字中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呢?

在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教师穿插介绍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3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连,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三品一处妙笔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让学生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味文章的秒处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感悟了,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体味个中的妙处,既能使学生再次认真的阅读文本,也是学生个体独特阅读体验的一次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品析文章的能力

四,做一次比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比较阅读是一教高的阅读层次,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1、划出文中生字词。

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本文写了作者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三、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鼓舞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四、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存联系

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

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课文除了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第一部分),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课堂上看电影,鲁迅弃医从文等事(第二部分)

这些事从表面上,与写藤野先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处处是写藤野先生(板书):

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

有联系日本“爱国青年”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社会背景)弃医从文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是他最为敬佩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无私。从第37自然段中)

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1、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最后一句话中的“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六、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带到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的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板书:

去仙台学医寻求强国强民道路强壮民族体质

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的精神、唤醒民众的斗争觉悟

七、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八、揣摩语句含义,讨论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题: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这是日本“爱国青年”带有民族偏见的逻辑,表达日本军国主义歧视弱国弱民的傲慢思想,这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2、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正是发现中国民众精神麻木,使鲁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3、瞥见了藤野先生的照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了触动;决心把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一、 说教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频繁跟换篇目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 知识目标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3,情感目标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培养自己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所以我设计的本课重点为:。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难点为: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设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个课时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第二课时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并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朗读感受法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议论抒情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包含感情。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情感之中

3、 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

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 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六、学法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听一段故事

1多媒体播放小提琴曲《思念》教师饱含情感的讲述:

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为什么在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再配以《思念》,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2、 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疑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说一些感受

1说一说藤野先生

鲁迅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

让学生以“从------------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这样的句型说话,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说一说鲁迅先生

怀念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一条明线,本文还有另外的一条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写仙台医专日本人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的弃医从文,都是围绕着这条内在线索,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这两条线索,体会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秩序井然,为了让学生把握还双线的脉络。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你能不能读出字里行间鲁迅流露出的情感呢?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文字

2文章这篇课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却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从这些文字中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呢?

在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教师穿插介绍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3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连,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三品一处妙笔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让学生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味文章的秒处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感悟了,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体味个中的妙处,既能使学生再次认真的阅读文本,也是学生个体独特阅读体验的一次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品析文章的能力

四,做一次比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比较阅读是一教高的阅读层次,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