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帝

和尚经典语录自律

时间: 2023-03-14阅读:

1、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2、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就有了保证

3、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4、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5、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6、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7、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8、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9、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10、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11、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12、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13、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14、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15、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16、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17、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18、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9、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20、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

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21、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2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

则。

23、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24、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25、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26、在慈悲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27、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28、“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29、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30、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31、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32、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33、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34、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35、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6、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37、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38、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39、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40、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41、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42、“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43、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44、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45、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46、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47、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48、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49、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50、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6、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7、下下人有上上智。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10、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1、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2、佛法是不二之法。

13、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4、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15、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1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8、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19、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0、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2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22、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23、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24、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25、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6、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27、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28、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29、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3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31、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32、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33、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34、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35、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36、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37、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38、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39、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40、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41、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4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43、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44、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45、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6、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7、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48、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49、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0、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1)

1.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2.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3.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4.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5.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6.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7.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8.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9. 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0.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11.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2.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3.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4. 佛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15.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16.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2)

1. 道生于平和安静,德生于谦和大度,慈生于博爱真诚,善生于感恩包容,福生于快乐满足,喜生于健康成就,愿道德慈善福喜集您一生!新年快乐!

2. 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您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修炼成一朵智慧的极乐莲花。新年吉祥!

3. 慈悲的心念是福德的大海,包容的心量是智慧的源泉,感恩的情怀和谐的甘露,欢乐微笑幸福阳光。新年佳节,敬祝您欢喜自在,如意吉祥!

4. 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5. 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

6. 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春节快乐!

7. 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压力需要随时释放;没有必要给自己太高的要求,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是懂得放下!放下后没压力,你就会幸福生活开心工作

8.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9.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0.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3)

1. 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2.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4.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 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6. 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7.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8.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9.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0.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