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帝

一灯和尚经典语录

时间: 2023-03-15阅读:

题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一灯、一榻、一和尚。

做了和尚,

是一种肉体的超脱。

还是灵魂觉醒

皈依,

或许是一种对于完美自由追求

我有好友出言说要出家为僧。很不解。

是的!人生有无路可走的时候,

情绪里有万念俱灰的瞬间。

、情伤、离恨、病痛。

当人的意志沦落到无能力承受的极限。

人或许会憎恨自己丑陋的.活,鄙视自己卑微的生。

此刻,更多的人想到了死,

是的!死亡应该是一种解脱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舍得离弃让我们生活

于是,在家,出家。

寻一种寄托,一种变通,一份心与灵魂的回归与轮回

凡尘里多了个和尚。

西天能否多一尊如来?

阿弥陀佛!

无量寿,无量光!

做了和尚,

或许就找到了通往天堂捷径

天堂——没有贫穷,没有病痛、也没有被人瞧不起的轻视

那里应该有呼之即出的美丽仙子,

随你意愿的选择做你的情人、你的媳妇,

那里有挥手即来的美食,有山一样的金珠玛瑙。

那是一个完美到毫无瑕疵的白日梦。

于是从古即今,更多的人勇敢的出了家。

许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也更是一种自私,一种逃避

但是,造化弄人。贫困者做和尚,却有了财富

情遗弃者出家了却有了粉丝、女施主。

哎!各种的罪业,都是对于众生灵与性、禅与悟的考验

于是聪明的人又会有一种愚蠢的选择,还俗。

天堂到地狱开着的本来就有九道门。

披了袈裟,但离不开凡尘。

佛、成了一种永远无法企及的境界

凡尘真的阻碍了和尚成佛的路。

后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今世的和尚只是和尚,一辈子,几辈子的和尚,或许他们真的不想手持净瓶去普度众生!

想的只是简单到一种尘世隔离之外的洒脱与清净。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 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详之道。安详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3)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注:修学过程中,如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4) 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5) 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6) 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7)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没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百喻经》

8)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9)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注:听到讥讽毁谤,要能忍辱,听到赞扬,反要生惭愧之心。

10)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懂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

关于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达到弘愿。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为乐,求人痛苦

2)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3) 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4)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

5)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灯光明亮…但却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6)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藕益大师《阅藏知津叙》。注:不调理饮食,病患必生,不阅三藏经典,智慧之眼就会蒙昧。

7)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章经》

8) 一个人若不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9) 法譬如,能洗诸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皆悉能洗诸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无量义经》

10)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11)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注:如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勤奋追求真理。

12) 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因为他的感受是错误的,所以心很乱很苦,若事事怀疑,过度保护自己,扭曲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13) 朱元璋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莲池大师

14) 有一次孟子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15) 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16)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17) 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

18) 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

19)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20)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也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大全

1)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见。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灭万年愚。

2) 问:“如何是招庆风?”师曰:“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景德传灯录》

3) 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4)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五灯会元》

5)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6)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避鞭。

7)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8)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9) 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会得到净化,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

10) 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马祖大师问:作什么?巩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11)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片田,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

12)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仰曰:“和尚今夏不虚过。”

14) 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15)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16) 环境的脏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积尘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恶习。

17)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与“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应“知行合一”,才是真理与真知。

18) 生世间,最苦的莫过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须知不满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19) 欲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20) 真正地舍弃一切尘世的欲望的人,便能在此时或将来、此处或任何地方、目前的层次或将来的境界都能获得最高的受益。

21)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22)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23) 犹如葫芦瓜,散弃于秋季,骸骨如鸽色,观此何可乐?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储藏老与死,及慢并虚伪。

24) 第一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贤者始无过。若欲诲他者,应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25)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便能解除干渴;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如果能够确实奉行一法不违,便能得到利益。

26)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27)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28)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29) 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如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30)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

2、此生空过,后悔莫及。-----《涅磐经》

3、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灵默禅师

4、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荆-----宗密禅师

5、事怕有心人。----黄檗(BO)

6、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拾得禅师

7、大厦之材,本出幽谷。------《楞伽师资记》

8、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坛经》

9、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善慧大师

10、先学自正,然后正人。------《法句经》

11、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道信禅师

12、如大海水,一切鱼龙初生及至老死,所受用水悉皆平等。——慧球禅师

13、日应万机即是佛心。——弘辨禅师

14、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法句经》

1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16、于已无事,则勿妄求;而求而得,亦非得也。——宣鉴禅师

17、敏学摄身,常慎思言。——《法句经》

18、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五灯会元》

19、肉重千斤,智无铢两。——义忠禅师

20、风吹荷叶,满池青绿;十里行程,还差一程。——善会禅师

2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坛经》

22、无佛无世界——《华严经》

23、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五灯会元》

24、一切宝中,人命第一。——《大智度论》

25、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出曜经》

26、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崇慧禅师

27、毒无过怒。——《法句经》

28、来莫可抑,往莫可追。——法常禅师

29、欲界无禅,禅界无欲。——《五灯会元》

30、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

31、见怪不怪怪自息——《五灯会元》

32、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出曜经》

33、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维摩经》

34、青山不碍白云飞。——道通禅师

35、不经冰霜苦,怎识岁寒心——《五灯会元》

36、如何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譬喻经》

37、世味何如道味长,佛心本是人心转。——圆瑛法师

38、我见诸法空相,变即有,不变即无。——义玄禅师

39、清净之水,游鱼自迷。——善会禅师

40、爱欲如大海,终止无足时——《佛所行赞经》

41、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注心赋》

42、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法句经》

43、心物俱非,除之益患。——《景德传灯录》

4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义玄禅师

45、浆儿拔清波,难遇金鳞鱼。——船子和尚

46、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义端法师

47、吾心似秋心,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禅师

48、钓尽江波,金鳞始遇。——船子和尚

49、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慧虫禅师

50、佛性平等,贤惠一致。——玄素禅师

1.

2.

3.南怀瑾佛学经典语句

4.

5.

6.

7.

8.

9.

10.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