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帝

生活唯美句子文本模板

时间: 2023-03-05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 当你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追求渴望。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谐太守( ) 邑人( )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②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③阡陌交通:④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

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八、推荐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1. 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 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①.景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略)。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推荐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⑴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⑵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⑴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⑵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⑶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

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

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㈠导入(5分钟)

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 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读音: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2、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㈣提问(10分钟)

⑴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复述第一段的内容。(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⑸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提问。(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板书]: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渔人行踪: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

2、抄写5遍: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3、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下一课时检查)

4、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教学后记]:

文言文的教授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其中的知识点是考试所必须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释作品内涵的时间,从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乐来导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实音乐和文学本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诠释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不尽相同。

对于首次正式地接触文言大家,教师应该占有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认识作者。为其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层次上的含义。

为什么要放入一个朗诵FLASH,是因为想给学生提供一个课文阅读的范例,对于首次接触的文言来说,学生往往不是认不全生词就是胡乱断句,结果往往读得不流利而丧失了作品的感觉。用朗诵来呈现课文,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文,告诉学生课文所内涵的基调。

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散文,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讲授为主,并且尽可能地要讲得细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将文言的知识分块,集结。要求并且强制学生记忆,不断地要求他们反复回忆,做好听写之类的检查工作。另外要求他们背诵,默写。

《桃花源记》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桃花源记》教案 篇5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教案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 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三)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五)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乐”“奇”

篇一:收藏阳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田鼠们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从简单的小故事中,明白生活的大道理。

教学资源

投影仪、教师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三、细读寓言,理解内容

1、分角色细读故事前半部分。(2-8自然段)

2、田鼠们为什么笑了?他们是怎样笑的?他们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呢?

3、发挥想象,想想尼克是怎样工作的?(课件出示)

4、严寒的冬天到了,田鼠们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5、朗读故事后半部分。

6、学生扮演尼克,给其他田鼠讲故事。

思考:为什么田鼠们睁开眼睛,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亮?

7、引导学生扮演尼克,积极发挥想象,用上不同颜色的词语,描述夏季的美丽景象。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

8、说一说其他田鼠会怎么想、怎么说?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欢呼雀跃”,从田鼠们听得“入迷”,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弄清寓意

1、为什么田鼠们说尼克“真了不起”呢?细心的同学一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谁愿意来读一读呢?

2、齐读句子。

3、小结:在寒冷的冬天,是尼克给大家带来了温暖,尼克是多么了不起啊!所以,大家敬佩地说——读“尼克,你真了不起!”那么,尼克到底收藏的是什么呢?

五、感悟生活,加深认识

1、田鼠们为度过严寒的冬天准备了充足的食物,这是物质上的准备,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基本的物质基础,(教师学生合作板书)但是,仅仅有物质基础是不够的,尼克在寒冷的冬天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这是什么呢?(教师板书)

2、是啊,不仅田鼠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储备,人更加需要,那么,

作者是怎样感受的呢?

3、引导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其中的深意。

4、人生也像四季,当我们幸福、快乐时是阳光明媚的暖春;当我们遭遇困难、不幸、挫折时就是严寒的冬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的严冬呢?

5、现在,你知道课题中的“阳光”指什么了吗?(请愿意回答的孩子上台板书)

6、同学们,你愿意做尼克吗?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了吗?那么你是怎么做的呢?(你是一只。。。。。。的尼克。)

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教师小结。

2、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

篇二:《收藏阳光》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包含的道理,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深刻道理。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爱收藏,有人收藏字画,有人收藏古董,但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田鼠,它收藏的却是阳光。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 设疑自探

1、快速浏览课文,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提示:可以从文章题目入手进行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也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具有象征意义)进行提问。

2、学生提出问题

(谁收藏阳光?为什么收藏阳光?收藏阳光的作用是什么……文中的阳光、颜色、单词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自读课文,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三、 解疑合探

1、尼克打开收藏的阳光,说:“请看吧!”

田鼠们睁开眼睛,哇!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亮,田鼠们感到温暖。

(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收藏阳光的作用是什么?你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学生读,互评,教师指导。

2、读课文13~18自然段,说说收藏颜色、单词的好处是什么。

3、尼克收藏的阳光、颜色和单词分别象征什么?本课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阳光指让人感到温暖、振奋高兴的精神动力;颜色指对生活各种颜色中景色的观察和描述;单词指讲述的美丽动人的故事。总之,阳光、颜色和单词指收藏的精神生活。启示:因此,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

四、 质疑再探

1、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教师提问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分别指的是什么? “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 )

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3、优美段落欣赏

(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能察觉四季的可贵;如果田鼠们没有储藏粮食,就一定熬不过冬天;如果没有留心收藏快乐的片段,构筑坚实的心灵防线,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也足以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冻结、枯萎。)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五、 运用拓展

1、自己设计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建议从本文中心、关键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入手。也可以本文的写作方法、与本文有关的课外积累入手。)

2、学生出示问题,并回答。

3、请你搜集出与收藏阳光有关的名言。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你脸上的冬色。——雨果

往事像落日映照的河面,我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莎士比亚

六、 作业布置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并说说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七、 板书设计

收藏阳光

其他田鼠 粮食 物质储备

尼克 阳光颜色 单词 精神储备

《收藏阳光》教后反思

本文通过讲述田鼠尼克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在寒冬到来时,给同学们带来温暖与快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物质的储备,还需要精神的力量。本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联系生活感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需求。重点是从简单的小故事中,明白生活的大道理。教学的难点就在于领会课文的寓意,这些句子含义深刻又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到故事内容的解读。我先让学生弄清故事中的.“阳光、颜色、单词”具体指的是什么,它们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益处,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部分,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感悟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文本的自我感悟,达到了良好地教学效果。

一、说教法

在此次讲课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点,我决定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

“三疑三探”教学法主要分为四个步骤: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和拓展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初次尝试“三疑三探”教学法,学生感觉新鲜有趣,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参与

2、许多学生善于思考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较好的发挥了主动性,改掉了

以往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

3、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重点,理解到位。体现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优点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本节课也初见成效,但在讲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凝练。课堂授课中语言啰嗦,过渡不够自然。

2、虽然学生能提出问题,但教师放手还不够大胆,“包办”现象依然严重。

3、对教材挖掘分析不透彻,前后安排不合理,重点不突出。

4、评价方式单一,激励性语言不够。

三、今后努力方向

1、 吃透教材,课的准备。

2、 考虑学生的因素。

3、 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

4、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一、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春天的美好

多媒体展示奏的美丽景象

七嘴八舌说春天

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用眼睛去捕捉春天的色彩,用鼻子去闻春天的气息,用耳朵去倾听奏的旋律,我们打开了所有的通道和春天对话,感受春天的美好。然而有个盲童安静,学会了用灵性去“触摸春天”。

二、自读课文,感受美

1、想读读这篇美丽的课文吗?自读,遇到暂时不理解的词句就画下来,做上记号。

2、自读课文

三、交流阅读感受

1、读完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在说感受时,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印象深刻的句子,顺势为生字正音。

四、走入文本,深入读文

深入读文,找到最能触动你心弦的句子。

1、“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地方。”

引悟:你从“竟然”、“神奇的灵性”中读出了什么?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灵肯定会涌起“!”请你细心体会我的心情,把我心中的“!”变成语言文字。

生:……

引读:此时此刻的安静,“她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再读这段话,体会我和安静当时的心境

顺势引读下一节:“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师:是啊,安静的眼睛失明了,但她的心是充实的,渴望春天,热爱生活,她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她身上的神奇的`灵性,这神奇的灵性使她创造了奇迹,竟然……

再联系前在的课文,谈你从哪儿感受到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许久,她张开手指……张望”

安静在望什么?

你听到她的心在说话了吗?在说什么?

引读下文:“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3、“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结全课文和对生活的理解,谈自己的感悟。先写后交流。

(1)美丽生活自己创造

(2)生活对每个人是公平

(3)心灵的充实是幸福

五、阅读链接

1、读海伦 凯勒的话

2、写生活名言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