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麽。 贺拉斯
2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向无形的敌人作战。 罗曼·罗兰
3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且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都由人的手所造成。人生在世,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崇高的任务,那就是他的无上的快乐。 屠格涅夫
4人生活的世界上好比一只船在大海中航行,最重要的是要辨清前进的方向。 潘菽
5永远得不到安宁,永远得不到满足,老是追求着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情节、计划、忧虑和烦恼永远萦绕在脑际——不管这是多么离奇,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那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人就是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去制订人生计划的! 狄更斯
6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爱迪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8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9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12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 谢觉哉
15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高尔基
19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黑格尔
21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巴斯德
4、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
5、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洛克
6、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9、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劳动虽然是无闻的、平凡的,却是不能间断的。——冈察洛夫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11、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佚名
12、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1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5、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别林斯基
16、我的努力
17、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19、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21、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张载
22、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23、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25、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7、人的愿望没有止境,人的力量用之不尽。
28、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29、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
30、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有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31、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32、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3、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36、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37、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8、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3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40、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41、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阴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
42、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43、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45、学问难穷,帮亲师取友。——汤斌
47、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48、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49、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50、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1、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平生懒著书,书成亦快余。惊风日夜吼,随处足安居。——明·李贽《续焚书》
3、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宋·邵定《山中》
4、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唐·耿湋《咏宣州笔》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6、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7、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8、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9、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1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12、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13、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14、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15、拳要打,字要练。
16、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17、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18、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19、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20、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21、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22、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2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24、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25、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26、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27、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松年《颐园论画》
28、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29、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30、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31、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32、字无百日功。
33、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34、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35、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36、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37、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38、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39、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40、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41、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42、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43、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44、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45、书肇于自然。——蔡邕
46、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47、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朱文长《续书断》
48、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49、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50、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51、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52、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53、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54、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55、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56、字怕练,马怕骑。
57、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58、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59、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 稳
60、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61、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62、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63、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64、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65、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66、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67、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68、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